#31157 qqq qqq 於 2012/09/11 20:16 qqq 遊子講古~101 代溝 阿嬤與小朋友相差七十幾歲,這樣就可以知道這個「代」溝有多大了。 以前,阿嬤第一次碰到小朋友,覺得小朋友長得聰明伶俐,應該很懂事才對。 但是不同的年代,不同的思惟,不同的人生觀,不同的語言……,這個代溝註定要存在著。 自從上一次晚歸事件之後,阿嬤對小朋友就有了成見。 當然成見的形成,一定還有更多更多生活上的小細節來互相輝映才更能坐實…… 只是這種小細節的點點滴滴,要如何用筆墨來形容呢? 老人家的觀念跟不上時代,因而阿嬤在舊觀念中,跳不出自己的牢籠,同時也給別人製造了麻煩。 至於小朋友,就只是依著自己的習氣在過他的日子,他哪知道什麼是什麼?他哪知道別人的想法會是什麼?他只知道只要別人對他不好,那麼那個人就是個討厭的人…… 尤其,小朋友不擅於和人打招呼。來遊子這裡這麼久了,說真的,他還沒有一次好好的和遊子打招呼過!這種個性是吃虧的,因為很容易把自己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而失去海闊天空。 教他每天起床要和遊子打招呼,結果,起床之後他會走到遊子身邊,拉拉遊子的衣角……然後說:嗯! 哈哈,算是有進步啦! 要他以後就直接大聲的叫:「叔叔,早!」最好把叔叔嚇一跳最好。他笑了,但是到現在都還不夠大聲,他的聲音都還只是在嘴裡面而已。 遊子知道小朋友的心性,所以一切都在引導之中……,因而他也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有了或多或少的進步。 不過,這個進步只限於對遊子而已,所以還起不了改善他和別人互動的效用。 而阿嬤沒有遊子這種循循善誘的能力,以阿嬤那一代的教育方式,她們只會大聲么喝的罵之外,根本不知道如何呵護晚輩。 所以,這個代溝怎能不存在呢? 現在小朋友在遊子這裡,「掌權」的不在阿嬤手上,她不會罵,但會一直悶在心裡,然後數落遊子。 上一次,阿嬤在遊子這裡,他們的互動幾乎等於零。甚至是趨於負數。 要小朋友和阿嬤打招呼,講了幾次,效果有限,小朋友大概只有在每天放學回家的時候,碰到阿嬤會很小聲的「嗯」一聲而已,而且還要在進門之前特別提醒 他才做得到。 遊子當然知道阿嬤的心裡感受囉!於是阿嬤對小朋友的成見不得不悶在心裡面而越來越加深。 遊子看在眼裡能不頭大嗎? 前兩天,小朋友的媽媽說端午節連假要下來,問遊子可不可以? 哈哈,理論上來說小朋友的媽媽要下來當然歡迎囉,但是…但是…,端午節的時候,阿嬤正好還在遊子這裡,那………遊子就要一個頭兩個大了……。 遊子相信小朋友的媽媽心思也是很敏銳的人,那麼當她碰到這種千迴百轉的人性情緒…豈不也跟著百轉千迴?尤其遊子知道阿嬤的個性,她對小朋友可以隱而不發,但是對一個「做媽媽的人」她可能就會直言不隱而讓人下不了台了……,果真如此的話,那該如何? 現在,遊子還沒有能力消除老少兩個人的代溝,到時候卻要承擔三路人馬的情緒變化,那真是要有點三頭六臂的能耐了,哈哈……。 阿嬤與小朋友的代溝不是沒有互動才發生的,也不是只有表面上的這些打招呼或生活上的小細節然後小題大作的,這確實是很深沉很深沉的每一個人的觀念(習氣)所引起的問題。 而且,這種代溝的存在通常是無解的。除非有一方懂事。 但是在雙方都不懂事而堅持習氣的時候,遊子只好以「明見苦的來龍去脈」來自我安慰了,並以「什麼觀念的人就給自己創造怎樣的生活環境」來給自己警愓! 然後…也因為無能為力,順便讓自己學習放下。還有…學習在這種無解的事發生時,如何抽離「身臨其境的糾葛」並當個「無事的旁觀人」。是的,就算是親如遊子的老媽,遊子依然無法替她受苦或出氣……。 這兩天,一直「死盯著」小朋友要和阿嬤打招呼,他是做到了,互動的狀況似乎有改善,至少已經看到了阿嬤用笑容來回應。 然而,昨天中午又破功了,哈哈! 小朋友騎腳車出去玩,中午遊子在煮菜的時候,他回家了,他靜悄悄的回家,神不知鬼不覺的回家了,但是,阿嬤就坐在門口啊?怎會這樣? 中午,他又不吃飯了,這下子阿嬤講話就開始有點酸酸的囉:哦,是吃飽了才回來的呀? 遊子心中暗暗叫苦,只能陪笑解釋:應該是太累了啦,一時吃不下飯……。 今天早上,遊子忙自己的事,小朋友起床又「忘了」跟阿嬤打招呼。真是的!這個打招呼是拉近他們感情最廉價的方式,結果小朋友還沒有記取昨天的教訓,看來 遊子又要當夾心餅乾了。 外面下著雨,當要載小朋友去上學的時候,阿嬤一直滴咕著:他不會自己騎腳踏車去上學,還要用車子載啊? 也好啦!阿嬤的心結總是督促著遊子該做一些事。 因為,這樣遊子就不得不找機會和小朋友好好的溝通一下,要不然小朋友永遠都搞不清楚狀況。而且以後會越來越糟糕。 上學途中,和小朋友說:你知道你媽媽打算端午節要下來吧?但是因為你和阿嬤的關係,讓遊子有所顧忌。你知道為什麼嗎? 於是遊子把這篇文章所寫「代溝」的事情跟他說清楚講明白,同時也希望他能把自己的心性敝開來,這樣不但會變得更輕安無事,別人也才更樂意接近你! 小朋友很希望媽媽端午節能下來,但遊子真的不希望小朋友給他媽媽帶來一些麻煩,同時也希望他跟阿嬤的互動會有改善。所以在此之前,就看小朋友有沒有辦法做好一些事情囉! 就這樣囉!能講的通通講了,尤其是對年輕人,因為年輕人的可塑性比較高吧? 在「代溝」裡面,遊子似乎比較坦護阿嬤?沒辦法,因為每想到阿嬤他們那一年代的人,其所吃的苦真的已經夠多了,總不忍心給阿嬤加上一點點尊嚴上的挫折,同時遊子也沒有能力說阿嬤有什麼錯,不是嗎? 倒是年輕人,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,因而遊子選擇對年輕人多嘮叨一些,我想這應該對他有一些好處吧? 不知道捏! 遊子只知道,當端午節的時候,事情如果是以最糟糕的方式來發生,那真的非遊子所願啊! 這時候,唯有有能力反觀自照的人才不會受傷吧? 遊子是那個不會受傷的人,因為遊子已經明見這些「情緒」「衝突」本來是可以不用發生的……。 但是人們總在自己的觀念中樂此不疲……。 遊子沒有什麼能力,只能洞燭機先 盡量設法不要讓事件發生而已。或者說在事件發生之前做一些消毒和預防的工作。 然後,到時候如果事情還是發生了…… 說真的…… 說真的,也不見得就是不好…… 因為: 每一個人都是用自己的個性 教自己看到自己是怎樣的人!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代溝
    全站熱搜

    qq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