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#29777  qqq qqq 於 2012/06/29 00:38
  • qqq
  •  

    遊子師伯講古~~5
    毫釐有差 天地懸隔

    前幾天和朋友談到「能所雙亡」,那麼…這一篇文章就用「能所雙亡」來開場白吧!
    能所雙亡,簡單的語意就是說「能覺的体」和「被覺的東西」通通不見了,也就是忘了「能」和「所」是存在的,這時候我們稱這種現象為「無我」或是「覺照」。 (註:這個能覺的体,不單是指能看能聽能聞能嗅能觸的眼耳鼻舌身這些物質的能性。更是指「能起一切作用」的「真如本性」)
    事實上,我們都知道「所」(也就是被覺的東西)是不會不存在的,因為「它」明明還在哪裡。
    同樣的,這個「能」和「所」是平等的對稱關係,既然「所」沒有消失,那麼「能」也就不會消失。
    但是,一個「無我」的人在覺照的時候明明「能所雙亡」了啊,他甚至找不到「我」在哪裡。
    這是怎麼一回事?
    問題就是出在這裡吧?
    明明找不到自己,卻又有一個可以「覺照」的我存在,因而雖然「沒有我」但是他還是可以知道「沒有自己」的那種感受。
    既然有這種感受,那麼到底有沒有「我」呢?,「我」,是不是存在呢?
    這就是定義的問題了。如果這個「我」是因緣和合的我(肉身和意識),那麼這個我當然可以說是不存在的。但如果這個「我」是那個「能起一切作用」的性体,是那個「真如本性」,那麼這個「我」是存在的,而這個「我」就是「常樂我淨」的那個我。

    只是,有一些人過度解讀「能所雙亡」的語意,竟把那個「能」給消失掉了。
    不只如此,他們還把這個語意應用到「無我」上面,於是「無我」就等於是沒有「能」性之体的語意。
    但是,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推敲,如果這個「能」是存在的,那麼為什麼會有「能所雙亡」這樣的感覺呢,這個關鍵到底是在哪裡?
    所以,遊子覺得這裡面的關鍵看法,差之毫釐,天地懸隔。


    這篇文章,遊子會用「能所雙亡」來開場白,就是要用明知的「所」根本沒有消失,來証明這個「能覺的性体」也根本沒有消失。然後再來演譯什麼是「不生不滅」。
    這裡,遊子先把會感覺到「能所雙亡」的原理說出來,這樣我們才知道有很多的修行人的所認知的「空」他們彼此之間的差之毫釐到底是差在哪裡。
    「能所雙亡」的真正關鍵點就是在「無來無去」。
    也就是說當一個「無我」的人 處在覺照的時候,他的心和外境(所)是不相牽扯的,以不相牽扯故,也就是沒有來去故,那種被覺的「所」似乎消失了,能覺的「能」也似乎消失了。 (一般會認為「能」會消失了,那是因為他們只看到了眼耳鼻舌身意的這個能体是因緣和合的關係,於是他們看到了這個能体的「空」而忽略了更重要的「無來無去」。)這是因為 「無來無去」用「覺照」代替了「能所」的關係,於是能所不互相起作用,因而有了「能所雙亡」的這種感受。
    所以這種感受,其真正的重點是在「無來無去」,而不是在「能亡」、「所亡」的能所雙亡,因而我們知道「能所雙亡」只是在解釋一種境界的形容詞而已。而不是「能」「所」真的消失不見了。

    有些緣起論者,遊子覺得他們有這種「失之毫釐 天地懸隔」的錯解。
    是的,他們認為這個「能」的性体(如上面所說的眼耳鼻舌身意)都是緣起緣滅,以致於他們認為所有的「能」都是緣起緣滅,於是他們認為這個「能起一切作用」的性体( 真如本性)也是「緣起緣滅」……
    雖然他們也談「緣起緣滅的當下就是不生不滅」,但這個「不生不滅」的語意,已經不同於「不生不滅的本如」,他們對於「不生不滅」有了自己的解讀。

    他們所謂的「不生不滅」是什麼意思呢?
    遊子認為這個「失之毫釐 天地懸隔」的關鍵點就在這裡了。他們的「不生不滅」不是那一個「能起作用的性体」(真如本性)而是一種「哲思」。(註:哲思是遊子說的,因為遊子覺得他們所說的不生不滅不是很明確而有點含糊。)
    他們相信「畢竟空」,卻不相信「真如本性」的存在,於是他們的「不生不滅」變成了「無常就是常」的那個『常』。也就是一直緣起緣滅持續不斷無始無終的那個「常」。
    他們把這個「常」當做是法界實相的真諦。於是落入了哲思的吊詭之中。又因為他們也不承認緣滅的當下就是「沒有」(註:因他們認為緣滅的當下有相續性的緣起),於是,他們的哲思裡面不得不即是空卻又不是斷滅,因而只能用「緣起緣滅的當下就是不生不滅」的哲思來自圓其說了,於是這個哲思就變成…緣起甚深甚深……。

    其實,他們把「畢竟空」的真義放錯了地方,於是他們認為「能」「所」也應該是畢竟空才對。
    (註:遊子認為,能所的空性只是在証明因緣和合,而不是証明一切皆空,所以才被稱之為「性」空。若直接把一切稱之為「空」那是有語病的。所以若把「能」「所」看成畢竟空,那就有問題了。)
    事實上,真正的畢竟空到底在哪裡,從遊子的角度來看,其實就在「無來無去」這裡啊!
    「能」「所」本來就是存在的,那麼「菩薩清涼月 常遊畢竟空」,這個「畢竟空」指的是什麼?從遊子的角度來看,很明顯的就是「無來無去」啊!他們是用「畢竟空的覺照」(無來無去)常遊在清涼月的現象中。
    但是很多緣起論者,卻喜歡把一切都解釋成空,然後他們這個「無我」就可以任運逍遙的悠遊於「畢竟空」裡面了。
    這種錯解,雖然也讓他們可以常遊畢竟空!只是差之毫釐天地懸隔!

    若我們能釐清這個毫釐,來承認那個「真如本性」是存在的,那麼「緣起緣滅的當下就是不生不滅」本來就是那麼明見的事實,根本不必再用腦筋急轉彎的方式來囫圇解說「緣起緣滅以其相因故不生不滅」啊。
    要知道,實相就是實相,我們不是要用哲思的方式來理解實相,也不是用個体之心的感受來解釋法界實相。也不能以為… 一定要把「本就存在」的實相空掉,才可以破法執。因為法執就是在「觀念的來去」上面而不是在那個「存在」的「真如本性」上啊!
    曾經有過「無我」感受的人,更要知道為什麼會有「無我」的覺受,「無我」的功用是什麼,我們都要了然清楚才可以。
    所以,我們要知道…個体之心只能談個体的覺受,如此而已。若要談法界覺受,那麼這個「無來無去的原理」一定要知道才不會差之毫釐 天地懸隔。
    是的,既然要談個体覺受,就要先弄清楚法界實相的「存在」,這樣才不會變成「自我陶醉」式的心理覺受啊!

    以實相故,然後我們就可以很清楚的回過頭來看佛法的三法印: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、寂靜涅槃的真正關係是如何了。
    是的,三法印雖然是三,實則是一啊。
    故,若只把「諸法無我」看成『根本沒有「我」的實体性』,那就太小看這三法印了………。
    至於「諸法無我」是什麼?由於這個「無我」是不是一種「不生不滅的本如」,眾人解讀不一,所以還真是傷腦筋哩!
    *****************
    不管如何傷腦筋………
    從遊子的角度觀之,一個人就算相信有個「不生不滅」的本如,但 還是要抓住「無來無去」的重點,才可以了知三法印這三者之間的關係啊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q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   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

    發表留言